欢迎进入泛第三极环境中心

首页

首页 > 正文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青藏高原新旅程新发现”系列讲座(第十一讲):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大气微生物变化

 

2021年12月2日,应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邀请,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黄忠伟教授在榆中校区第二教学楼A107开展了题为“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大气微生物变化”的讲座。黄忠伟教授主要从事生物气溶胶观测及其气候效应研究,以及激光雷达大气遥感与环境监测研究,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任务中参与“粉尘气溶胶及其气候环境效应”课题。刘军志教授主持讲座。

1AD95

生物气溶胶是大气主要气溶胶类型,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花粉,其来源丰富,是地球系统多圈层(水/土/气/生/冰冻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与生态系统均有重要影响。为了定量评估生物气溶胶对环境、气候、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准确了解生物气溶胶性质的时空分布特征。黄忠伟教授从DUBI野外观测实验,干旱和气温对生物气溶胶影响,生物气溶胶的模拟研究以及总结与展望四大方面,就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干旱化如何影响生物气溶胶”和“全球变暖如何改变生物气溶胶”展开了论述。

黄忠伟教授重点介绍了兰州大学生物气溶胶团队自2014年以来组织实施的东亚沙尘-生物气溶胶野外观测计划(DUBI)的研究进展,采用最先进的多波段拉曼-荧光激光雷达技术,解决了生物气溶胶的实时遥感技术难题。团队发现,在野外观测实验中,我国西北地区大气中含有较多的荧光物质,说明了沙尘气溶胶可携带生物气溶胶。干旱区与湿润区的生物气溶胶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细菌浓度在10-20℃之间存在一个最大值,且温度升高使得生物气溶胶浓度显著增加,但多样性却有所减少。黄忠伟教授及其团队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的温度可控生物气溶胶实验室展开了模拟实验,验证了此结果。此外,团队还基于卫星遥感,估算了全球大气生物气溶胶的浓度为3-54μg/m3

黄忠伟教授热情互动、风趣幽默的讲述方式使得现场气氛热烈,更让同学们了解到了科研的魅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许多同学积极提问,响应互动,就报告内容展开了深刻的讨论。





  • 附件【图片 1.png】已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