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泛第三极环境中心

首页

首页 > 正文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青藏高原新旅程新发现”系列讲座(第十五讲):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及其在极地冰冻圈的应用

 

2022年9月22日,应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邀请,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传金研究员开展了题为“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及其在极地冰冻圈的应用”的专题讲座。李传金研究员多次参加南北极科学考察,致力于极地冰冻圈气候与环境演变研究。本次讲座采用线上方式进行,刘勇勤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开始,李传金研究员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极地观测的考察站。这些考察站为研究极地冰冻圈的气候环境演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极地冰冻圈分布区由于位置和环境的特殊性,是研究稳定同位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理想场所。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和分馏过程是冰冻圈不同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介质和途径。李传金研究员从质量分馏与非质量分馏两个方面介绍了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及其在极地冰冻圈的应用。

 

首先通过极地断面水汽同位素监测,对南极水汽的来源以及水汽传输途径进行了验证分析。紧接着李传金研究员介绍了保存在雪层中的黑碳、气溶胶的源区与传输过程。他指出南美地区与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是南极黑碳的主要来源。随后李传金研究员向大家详细的介绍了非质量同位素分馏的含义及其在冰冻圈的应用,并以中山站大气颗粒态汞同位素为例阐述了如何提取分析汞同位素记录的气候变化信号,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态汞含量与同位素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颗粒态汞主要来自于气态单质汞的氧化。最后,他强调汞同位素质量分馏(MDF)和非质量分馏(MIF),在认识极地冰冻圈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李传金研究员对其所在团队在过去几年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各类元素(H\O\C\Hg)在南极地区的来源、氧化还原过程以及相关影响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未来开拓利用其他元素同位素技术,研究极地冰冻圈相关气候环境变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报告最后,线下在场师生针对此次讲座内容踊跃提问,发表看法,李传金研究员细心的逐一解答。本次报告内容丰富层次清晰,激发了参会师生对冰冻圈科考的浓厚兴趣,就科考的技术与安全问题与李传金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报告会气氛非常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