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泛第三极环境中心

首页

首页 > 正文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青藏高原新旅程新发现”系列讲座(第四十八讲):水生系统碳代谢与碳汇监测原理方法

 

2024年3月14日,应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邀请,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研究员高扬教授进行了题为“水生系统碳代谢与碳汇监测原理方法”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刘勇勤教授主持,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进行。

水生生态系统的碳代谢过程是生物体通过光合作用进行初级生产,同时通过呼吸代谢释放CO2的综合活动过程,调控着内陆水体的碳收支。深入理解水生生态系统碳代谢的过程、生物调控机制、及其对碳源汇状态的驱动作用,对于准确量化全球生态系统碳收支和碳源汇功能至关重要,并且对实现生态系统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水生生态系统碳代谢研究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碳代谢研究的技术与方法也在不断更新。目前,碳代谢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黑白瓶法、14C同位素技术、叶绿素a模型(如VGPM模型)、遥感技术、Diel O2技术和18O同位素技术。前四种方法主要用于观测浮游植物的碳代谢过程,但未考虑挺水植物、沉水植被、湖泊河流底栖藻类等其他自养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两种方法应用较少,但可以测定水柱的完整代谢过程,逐渐被接受和应用。然而,对水生生态系统的代谢过程机制的认识仍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研究。

高扬研究员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碳代谢开展大量相关研究,结合多源遥感与地面观测数据,构建了中国内陆水体碳浓度数据集,建立了内陆水体碳循环关键参数模型,精确获取了大范围、长时间水体碳循环关键参数时空动态特征,构建了内陆水体水气界面CO2交换通量模型,并在洪泛湖泊的碳代谢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湖泊水库CO2交换通量季度分布和全球内陆水体碳代谢格局等方面取得相关进展。

本次讲座高扬研究员对水生生态系统碳代谢的意义、碳代谢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碳代谢的因素和目前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讲解,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与会师生们与高扬研究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老师和同学们均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