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8日,应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邀请,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贾仲君研究员开展了题为“极端事件、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氮循环及其资源环境意义”的专题讲座,贾仲君研究院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研究,在土壤氨氧化和甲烷氧化微生物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氮循环微生物的相关成果入选古菌重大突破的生态学典范性示例。讲座采用线上方式进行,一百余名老师和同学在线上观看了讲座。刘勇勤教授主持讲座。
本次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微生物极端环境选择,二是微生物氮循环,三是微生物氮氧化,四是根据新旅程新发现主题讲述了自己在科研方面的经历。贾仲君研究员认为在历史地理因素和当代环境因素的双重考量下,对于极端环境有了新的认识,极端环境是相对的且必须具有相对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意味着每一种微生物都有着独特的生理特征,微生物适应性强的特征也是建立在多年多代长期进化后的结果。
众所周知,微生物在生物界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是地球元素良性循环的发动机引擎,在推动全球氮循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质量虽小数量庞大,微生物重量是人类重量的1550倍。研究发现在非极端环境中存在着大量极端微生物,贾仲君研究员认为双螺旋结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半保留复制,因此将这一特性与同位素示踪法结合,利用稳定同位素13C设计实验,最终发现古菌和细菌对氮循环的贡献具有明显差异,古菌在酸性和低氧环境条件下能更好发挥作用。中科院在中国5个地点分别设置了长期定点对照实验,最终也证实了NH3浓度、pH和O2浓度形成的极端环境选择,是氨氧化微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关键因子。
贾仲君研究员鼓励在座同学,在科研学术上不要过分迷信教科书知识,要有自己的独立性思考,这一观点也引发了同学们更深的思考。整场讲座主线清晰、精彩纷呈,具有很高的科学探讨价值,讲座结束后,刘鹏飞老师也就一些细节问题同贾仲君研究员展开热烈讨论,在场人员也从积极参与了交流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