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应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邀请,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丛志远教授进行了题为“青藏高原大气气溶胶中生源元素的环境行为与效应”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刘勇勤教授主持,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进行。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与生态环境最为敏感、脆弱的地区,毗邻的南亚是全球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跨境污染物是高原多圈层变化的重要外源驱动,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关键环节。基于此背景,丛志远教授主要探讨了以下科学问题:(1)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如何?(2)污染物跨境传输具有怎样的机制和规模?(3)跨境污染物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作为大气氮的前体物,南亚氨气(NH3)排放是世界上热点中的热点,氮沉降被认为是全球和区域生态系统“变绿”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在高原上相关认识极为够乏。丛志远教授通过探究青藏高原大气中的氮,发现含氮气溶胶组分(TN、WSON和氨基酸)与生物质燃烧示踪物(BC、K、左旋葡聚糖)的浓度变化规律一致,且相关性强。南亚生物质燃烧跨境传输对高原生态系统存在威胁。
磷的生物地球化学流已超过警戒线,大气传输是磷循环的重要环节;气溶胶磷主要来源于沙尘,但是燃烧源贡献比例在增加;南亚是全球大气中磷含量高值地区,且其中90%来自于生物质燃烧排放。丛志远教授通过探究青藏高原大气中的磷,发现气溶胶总磷和溶解总磷受控因素不同。总磷主要受地壳沙尘源的影响,与燃烧指示物(如BC)不存在强相关,溶解总磷(TDP)主要受生物质燃烧源影响,而不是沙尘。此外,也发现南亚生物质燃烧是青藏高原溶解总磷的主要来源。

丛志远教授也对青藏高原大气中的硫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青藏高原大气中颗粒态硫以无机硫为主,珠峰和藏东南硫酸盐的来源以生物质燃烧为主纳木错硫酸盐以沙尘输入为主,通过分析青藏高原大气硫干湿沉降总量发现,墨脱地区硫干湿沉降通量和最高,已非常接近该地区硫沉降临界负荷值,与MERRA-2再分析数据结果接近,东喜马拉雅南麓地区的大气酸沉降可能已经导致了土壤酸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本次讲座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参会师生们与丛志远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报告会气氛非常热烈,参会老师和同学们均表示收获颇丰,讲座在中心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