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中国海洋大学包锐教授应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邀请,在观云楼907开展了题为“从近海到深渊,探究海底有机碳循环的动力过程与控制机制”的专题讲座,讲座由计慕侃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到场学习。

包锐教授首先从地球科学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有机碳在海洋中的命运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科学命题,关乎全球碳循环、气候变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包锐教授团队建立了利用14C技术研究海洋有机碳迁移的技术体系。14C技术凭借其独特的半衰期特性,能够精准地确定有机碳的年龄,为追溯有机碳在海洋中的“旅程”提供了关键的时间线索,为更加全面细致地剖析有机碳在海洋环境中的行为与变化提供了条件。

包锐教授团队以中国东部邻海为研究对象,探讨海底沉积物与有机质年龄关系,并与大家分享了一系列重要发现。首先,包教授团队首次绘制了该区域的有机化学参数地图,揭示了有机碳传输过程中的分解现象。同时,改良了现有研究方法,成功区分了不同粒径有机质的年龄,发现粒径较大的有机质更易分解。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海底沉积物中有机质年龄规律的认识,为揭示有机质在海洋中的传输路径和时间开辟了新的思路,也为进一步探究有机质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接下来,包锐教授从全球视角出发,对有机碳搬运与降解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强调横向有机碳运移是一种普遍现象,其影响范围广泛,尤其对海洋碳泵潜力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此外,有机质横向运移受到地球物理过程的强烈影响,例如地震可极大增强有机碳向深渊的输送。未来的工作将着重于修正生物标志物指数,综合考虑横向运移以及湖泊中有机质埋藏问题,以期更全面准确地理解有机碳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


讲座最后,包锐教授与现场师生就海洋碳循环过程中的生物碳泵效率变化、不同海域有机碳保存差异原因、微生物在有机碳降解中的具体作用机制等问题深入交流讨论,现场气氛热烈。本次讲座为大家呈现了海洋有机碳研究前沿成果和方法,激发深入探究兴趣,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向,对揭开海洋有机碳之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