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泛第三极环境中心

首页

首页 > 正文

“青藏高原新旅程新发现”系列讲座(第七十五讲):无人机低空遥感与生态应用

 

2025年9月21日下午,“青藏高原新旅程新发现”系列讲座(第七十五讲)在观云楼907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讲座特邀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周霞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作题为《无人机低空遥感与生态应用》的精彩报告。讲座由刘军志教授主持,多位师生积极参与交流。

                                   讲座现场

周霞研究员系统展示了其团队在无人机低空遥感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在生态监测方面,团队已完成多个珍稀濒危树种的树冠图谱绘制,其中南岭广东松的树冠自动识别精度高达97%。在鸟类生态研究方面,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了对白腹海雕等鸟类的精准识别,同时基于水鸟行为建模,成功实现了休息、进食等行为的自动识别。在环境监测预警领域,通过引入无人机智能组网技术,有效克服了传统卫星遥感和实地采样在时空分辨率方面的局限,实现了藻类水华的高分辨率连续监测。此外,团队还在森林防火应用方面取得突破,通过改进Y0L0v5机器学习模型,实现了早期火灾烟雾与火点的智能识别,并研发了配套的灭火无人机系统及自主巡检规划方案。周霞研究员还指出,随着无人机续航能力、通信技术和组网水平的显著提升,低空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还存在着巨大应用潜力。

与会师生与周霞研究员团队积极交流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踊跃提问。针对“无人机最远控制距离”的疑问,周霞研究员团队回应称,目前常用机型控制距离约达2公里,其实际作业能力与电池续航密切相关;而通过组网技术,可实现自主充电与多机协同作业,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对于无人机是否可用于采样工作,她肯定地表示,目前已有专门设备如枝叶采样装置,并鼓励进一步开发相关应用。

周霞研究员对广州地理研究所进行介绍

本次讲座为泛第三极环境中心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为青藏高原生态研究与现代遥感技术的结合开辟了新思路,同时也展现了东西部科研机构深化合作的良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