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泛第三极环境中心

首页

首页 > 正文

“青藏高原新旅程新发现”系列讲座(第七十六讲): 古菌脂类的生物合成演化与地学应用

 


2025年9月22日,应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邀请,南方科技大学曾芝瑞副教授进行了题为“古菌脂类的生物合成演化与地学应用”的专题讲座,讲座由计慕侃教授主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脂类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DGTs)是古菌细胞膜的主要组成部分,脂类由于其极高的稳定性,能在地球上保存16亿年以上,因此成为指示地质过程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一方面,古菌GDGTs具有特殊的单层膜结构,这种结构在物理化学性质上比细菌和真核生物的双层膜更为稳定;另一方面,古菌GDGTs能作为重要的分子化石,指示历史的气候环境变化。例如Schouten等人2002年发表于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的论文中首次提出,古菌GDGTs单层膜上的环状结构数量能够指示海洋的温度变化。

为了揭示古菌GDGTs合成的生物学原理及其生理功能,曾老师团队通过培养古菌模式生物并开展遗传学、生物化学研究,发现了催化合成GDGTs的关键酶Radical SAM酶。在已知GDGTs的温度指示功能归因于其环化修饰的基础上,曾老师团队通过环化酶基因敲除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环化还可影响古菌细胞的鞭毛形成和能量代谢。

古菌GDGTs的环化数量(TEX86指标)与海洋温度呈线性关系,广泛应用于古温度重建。曾老师团队进一步开发了GMGTs指标,该指标可指示古环境缺氧事件,验证了大洋缺氧事件中GDGTs含量的显著变化。

真核生物的起源是领域的重要难题。曾老师团队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合成古菌GDGTs,形成人工细菌-古菌混合膜脂,发现结构简单的古菌膜脂能够与细菌膜脂融合且不损害细胞活性。通过实验验证,越是结构复杂的膜脂,如GDGTs,越是对细菌产生强烈的影响,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激发细胞内的SOS应答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与真核生物亲缘关系接近的古菌祖先基因组通常没有合成GDGTs的关键基因,这表明真核生物古菌祖先的膜脂可能是简单的二醚脂类,这将更有利于真核生物演化过程中的膜脂融合和转换。更进一步证实了真核生物起源于古菌的假说。

最后,曾老师通过自身对古菌脂类研究的经验,提出了与传统研究范式不同的新研究范式,即从揭示关键的生物学原理到开发新的环境指标,再到从实际样品和环境中去寻找在该生物学原理下会存在的现象。这一研究思路可与传统范式互补,共同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本次报告的在座师生对报告内容兴趣浓厚,并与曾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讲座最终在掌声中圆满结束。